Wednesday, March 2, 2016

5000港幣起家、40年4萬倍投資回報,他是怎麼炒股的?(二)

Tribute to superman.
蝕到啤啤夫,曹仁超在來到天星碼頭,呆呆地坐在那裡,看著城市燈火與船來船往,苦苦思索接下來要如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又如何才能重新回到昨日的輝煌。想到從10萬回到50萬,是要升5倍,這是多麼的遙遙無期,內心就更是絕望。

不知覺中竟已是黎明破曉,曹仁超這才突然想起自己居然整個晚上沒回家。等他頭腦空白地匆忙回家,打開房門時,他看見母親和妻子已是淚眼朦朦。她們都知道曹仁超股票大虧,正在擔心,他會不會一時想不開,尋短見去了。

44萬倍,長持地產是關鍵
兩次慘敗,讓曹仁超成為真正成熟的投資者。後來,他多次對外表示,自己最感謝的就是兩次股災,尤其是第二次慘敗的經歷與和記企業那支股票。

因為這讓他在30歲之前就嘗夠了投資不理性的苦痛,不但知道了股市專治聰明人,投資需要永遠謹慎與反省,更從此悟出一個必須止損的道理,並一生受用。

也因此,曹仁超總告訴那些很早遭遇失敗的年輕人,說這是好事。人生總要「衰」一次,愈年輕遭災愈好。年輕輸得慘,買到教訓,還有時間把失去地找回來。


第二次慘敗後,曹仁超告訴自己,有生之年,絕不容許因為股災大幅虧損的事件再次發生,並始終牢記,一定要止蝕,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原則。

事實證明,他此後真的做到了這一點,直到生命終止。此後的30年,每次股災來臨,曹仁超都是「冬江水暖鴨先知」,並成功地逃過大災大禍。

長期持有地產股,是曹仁超將5000元變成2個多億,40年獲得4萬倍的里程碑事件。1980年代,香港地產起飛時,曹仁超看准這個趨勢,不但在報紙上寫文章呼籲股民買入房地產,更把自己的大部分資產配置到優質地產股然後長期持有。

1997年賣出最後一手地產股時,曹仁超當初投資的60萬已經變成兩千多萬,獲得超過30倍的回報,超過恒生指數超過23倍。除了炒股,他也在此期間買下多處物業,並在高點時一併拋掉,同樣是大賺。

從香港樓市股市套現後,曹仁超將一半資本轉移到英國,繼續用按揭的方式買入物業,之後又在高點陸續賣出,算上匯率、也是10年獲得超過5倍回報。2003年,曹仁超認為中國經濟進入了快車道,又買入大量國企紅籌股並在2008年之前的高點賣出,同樣獲利頗豐。

曹仁超個性豪爽,是個永遠的樂觀主義者。股市第一次慘敗,50萬變成7000塊以後,他不但沒有怎麼悲傷,反倒用剩下的錢大擺宴席,召集朋友慶祝人生首次破產,豪言壯語,要把剩下的錢都吃光。

飯店經理聽說了情況,低聲說,這班友癲L左了吧。但他卻不以為然,只覺得一定要豪氣一次!第二次失敗,在天星碼頭坐了一晚,不少媒體報導說,他差點自殺,曹仁超聽到也是急忙糾正:我從沒想過要自殺。

也因為樂觀,交際廣闊,什麼朋友都有,曹仁超還一度誤入歧途。1971年,他認識了一位前任探長。這老兄收了不少賄賂,正想辦法把黑錢洗白。聽說曹仁超的股市戰績後,探長決定跟他一起成立投資公司,由他操盤,還承諾給他幾十萬的年薪,一層豪宅,一輛賓士,甚至配保鏢。

渴望金錢的曹仁超,很開心地接受了這個機會,然後就轟轟烈烈的幹了起來。

但母親知道事情後,大罵曹仁超靈魂出竅,不忠不孝,並且以你要繼續幹,我就跳樓自殺來要脅曹仁超金盆洗手。內心不太情願,但為了母親,只得退出的曹仁超,於是找對方商談,結束這合作與交易。

結果,之前把他當貴賓的探長卻露出原形,威脅他脫身是不可能的。雙方約在酒樓談判,對方還帶了好幾名彪形大漢一同前往!被嚇得六神無主的時刻,曹仁超的母親拿著菜刀,以「不讓我個仔退出,我就砍X死你地」解救了他。

在母親的幫助及恐嚇,曹仁超退出了這個金錢遊戲。也因為這個,後來,他對交朋友,做事情,以及飛來的橫財都多了一份謹慎。

曹Sir性格活躍,為人開朗,喜歡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思想,也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剛入股市時,他就通過向媒體投稿分享自己的經驗。

因為寫稿投稿和發稿,曹仁超還與當時的《明報晚報》編輯林山木(更多人稱他為林行止,也被成為是香江第一健筆)成為知己。甚至,曹仁超這個名字,也是林山木給他取的,倒過來讀是「超人曹」。

後來,林行止自立門戶創立《信報》,曹仁超不但到《信報》上班,還入股其5%,並在信報開設《投資者日記》專欄。以風趣、幽默、輕鬆文風撰寫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章,既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也分享自己對經濟資訊的解讀。其見解與文風,頗受歡迎,並成為《信報》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

再後來,寫出名了,曹仁超更在臺灣、內地等諸多財經媒體開設專欄或頻繁發表文章,直到去世之前,仍然時筆耕不輟。

曹仁超認為,踏准趨勢是股票投資炒作的成功保障,而最重要的趨勢,是全球經濟趨勢、政治政策的變化。要掌握這些趨勢,一定要對經濟和政策變化高度敏感。寫作,則為他帶來了掌握趨勢的最大便利。

40年中的相當長時間,曹仁超都是每週六天,每天要寫三四千字,這也讓他成為高產的作家。後來,他還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代表作包括《論勢》《論戰》《論性》三書。從趨勢把握、戰略戰術到人性情緒控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心得,非常受人推崇。

和很多人想像中的炒股很輕鬆,每天只需看盤幾小時不同,曹仁超比絕大多數上班族和創業者還要辛苦。他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既從全球收集情報和觀點,也與眾多讀者分享自己的見解,同時還要運籌自己的投資。每週工作七天,而且持續三十年,真的很少見。

這種超常的付出,尤其是學習、思考,讓曹仁超這個高中生成為市場的大贏家和思想家。關鍵時刻,他的言論,很多財經官員、專業分析師以及基金經理,都會非常重視。而他的投資實踐,也被很多人仿效。

因為自己的經歷,曹仁超總是鼓勵世人,尤其是平民百姓投資者:任何人只要像他一樣堅持40年,每天工作、學習10多小時,都會成為億萬富翁。

或許是因為自己一個高中生卻可以在號稱精英戰場的股市有這樣的成績,曹仁超對所謂的高學歷、高知識或專家、教授不太感冒。他從來不認為讀書多就可以更成功。你如果要反駁,他會舉一堆例子來佐證,被他舉例最多的當然是他自己,其次是李嘉誠。

身體出狀況後,曹仁超進入半退休狀態。一生對金錢饑渴的他轉身幫助別人成就金錢夢想,同時還投入不少金錢、精力到慈善事業上。

賺錢,他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賺到錢以後,他也向資本主義學習,以回饋社會作為成功標誌並贏得尊重。為此,身前他就已經將一部分財富投入到慈善基金中。不做窮爸爸,做個富爸爸和笑爸爸,則是他後來的人生目標。

投資最重要的是止
如果讓曹仁超總結投資經驗,並且只讓他選擇最重要的一條。他一定會強調兩個字:止。這是他兩次慘敗的教訓,也是他後來再也沒有大敗過的經驗。

曹仁超說,始終嚴守止損的紀律,是他不斷求勝的關鍵。Cut lost or cut throat!更是他四處宣揚的名言。

下跌到20%就必須出局,是曹仁超的鐵律。他說,股價就像電路,價格下跌15%,就是保險絲發出警訊。而一旦下跌到20%,他就會肯定是自己做錯了決定,無論什麼情況,都會不計任何代價與理由的割肉出局。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無論如何,自己都不會有大的損失。留下8成實力,才有力搏翻身的機會。

曹仁超認為,很多投資者把套牢當成長期投資是相當錯誤的理念。在大熊市中,一個股票被腰斬是司空見慣的事,而一旦被腰斬,下跌50%卻必須上升100%才能回本。即使你能守得住,即使它能漲得回,但升回來,升了1倍才回本,又有什麼意義。

人一定會犯錯,但不可讓小錯變成大錯。

曹仁超說,如果不止蝕,就是把皮外傷最後成了致命傷。投資者如學不會理性止蝕,沒有人可以拯救他。與堅決止蝕相對的,是曹仁超的不輕易止賺,曹仁超在戰術上是個追漲殺跌的人。他說,一個股票一旦升,不要輕易獲利賣掉。很多股票,幾個月可以成倍甚至幾倍的上漲,但絕大多數人在20%30%就賣掉,這就是輕易止盈的結果。

對於升到多少賣,曹仁超沒有統一的標準,但對上的股票,他比一般人要貪婪,基本上都是100%的回報才肯出局。當年買地產股,升到30倍才賣掉,堪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曹仁超喜歡買二線大牛股,尤其是在具有大潛力的行業挑選空間巨大的中小股,然後耐心等待他們長成大藍籌。他認為,你只要在5年內選中6只這樣的股,如果每次能翻倍出來,就算是1萬塊錢入市,也能成為百萬富翁。

不要輕易言退,只有這樣才能賺取最大利潤。贏錢時不怕去到盡,一旦輸錢就自動縮手,則是他對這一套投資理念的經典總結。
  
曹仁超經典語錄

l   只有身家過億的人才有資格分散投資,散戶一定要集中火力,才有機會賺大錢,把雞蛋放在太多籃子裡,很容易手忙腳亂。
l   決定借錢給朋友,便不要奢望有歸還之日,更須有失去這個朋友的心理準備。
l   千萬不要抄底,也千萬不要估頂,沒有人知道或者到底在哪裡。但是,趨勢是可以判斷的,把握趨勢,賺錢就成為很簡單的事。
l   常常聽人說,金錢不能買來快樂。這只是安慰那些沒有錢的人。貧賤夫妻百事哀,普通人所遇到的煩惱九成與錢銀有關,開門七件事都可用金錢解決。
l   投資者永遠要記著買什麼、何時買、買多少、何時賣,要麼賺100%以上,要麼蝕15%離場。所謂兵貴神速,股市用兵應速戰速決,有機會便全力進軍,在最短時間內賺取最大利潤。
l   怕失敗的人永遠成功無望、註定平庸一生。不幸地,社會上99%的人皆如此,只有1%人能從失敗中學習。
l   年輕時資金少、智慧不多,只有勇氣多,因此要博;年紀大了、資金多了、智慧多了,反而勇氣少了,因此要穩,因為已經輸不起。
l   成功者所以成功,是因為不怕失敗!失敗者所以失敗,是失敗後不再嘗試!
l   在困難的日子裡,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在瘋狂的時候,應時刻保持頭腦冷靜。

l   不怕失去機會,只要有資本,明天又有另一個機會。

Thursday, February 25, 2016

AirAsia is MER’s top pick in the Malaysian aviation sector



Recently, Malindo Air announced that they will be moving their jet operations to 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 (KLIA) from the KLIA2 terminal starting from March 15. The move is in line with their effort to better serve the customers with the airline evolving to a full service airline.

Macquarie Equities Research (MER) released a research report on Monday (22 Feb), expressing its positive views on this development as the other Malaysian-based airlines including AirAsia can concentrate on their core businesses. MER also mentions the various benefits AirAsia may have from this event while reiterating the short-haul low cost airline as its top pick. Read on excerpt from a research report titled “A more rational market”…

Event
  • MER sees Malindo Air’s decision to evolve into a full service airline and Malaysia Airlines’ capacity cut as positive for the Malaysian aviation sector. Importantly, MER’s random checks of fares suggest a more rationale pricing environment. While the weaker Ringgit may hurt outbound traffic, MER continues to like AirAsia as it benefits from passenger trade-down. AirAsia is trading at 7.5x 17E EV/EBITDAR, below its average trading multiple of 8.9x. MER’s target price (TP) for AirAsia implies 89% upside from current share price.

Impact
  • Malaysia Airlines capacity cuts – positive. MER has identified several routes where AirAsia and AirAsia X should gain market share on the back of Malaysia Airlines’ capacity cut. MER expects load factors of airlines to improve and reduce excess capacity in the market. Also, Malaysia Airlines 30% seat cut to Australia bodes well for AirAsia X. In FY14, the Australian business generated negative EBITDAR from previously 44% of total FY12A EBITDAR for AirAsia X.

  • Malindo Air evolving into a full service airline – positive. MER views the development positively, as the four key Malaysian-based airlines can focus on their core segments – Malaysia Airlines (medium to long-haul full service), Malindo (short-haul full service), AirAsia (short-haul low cost) and AirAsia X (long-haul low cost). Both Malindo and Malaysia Airlines were the cause of lower yields for AirAsia in 2013. Also, post Malindo's move to KLIA main terminal, MER estimates the AirAsia group of airlines will have 95% (from 84%) of seat capacity out of KLIA2, which charges a lower passenger airport tax than KLIA main terminal.

  • More rational pricing environment – positive. MER’s random checks on fares on AirAsia and AirAsia X key routes show that Malaysia Airlines and Malindo ticket prices are at a premium to AirAsia and AirAsia X ticket prices. This should support AirAsia’s load factors, especially as down-trading takes place.

Outlook
  • MER reiterates AirAsia as its top pick in the Malaysian aviation sector on (1) it is a beneficiary of passenger down-trading; (2) a more conducive operating environment, with clearer market segmentation post Malindo’s decision to become a full service airline; and (3) upside risk from more incoming Chinese tourists to Malaysia due to its highest market share on Malaysia-China routes, driven by having the highest number of routes.

  • AirAsia is currently trading at a 13% discount to its net fleet asset value of RM1.57 and 47% discount to MER’s sum-of-part (SOP) TP of RM2.59.

  • MER estimates Malaysia Airports can garner a profit after tax (PAT) uplift of ~RM25m (~11% of 17E PAT) on the back of Malindo’s move to KLIA main terminal.

  • MER rates AirAsia X as Neutral, as we remain cautious over its ability to sustain profits for four consecutive quarters in 2016.

Source: Macquarie Research - 25 Feb 2016

20大马股息王 10年沒虧過

(吉隆坡23日訊)馬股績優股處處,10年前的仙股,今日已變成投資者追逐的“達令股”;統計顯示,至少20家上市公司連續10年派發介于4.24%至9.5%的高股息,同時持續錄得盈利、營運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多家股價漲幅逾5倍,甚至激增近8倍!
 根據Equitiestracker.com統計的馬股首20家高息股榜,大石洋灰(TASEK,4448,主要板工業)以平均每年9.5%股息回酬率,成為“股息王中王”!除了股息傲人,該公司在10年間不管盈利、營運現金還是自由現金流,表現都超越其他上市公司。
 在20大榜單中,健力士英格(GAB,3255,主要板消費)以9.098%股息回酬率,名列第2。星媒體集團(STAR,6084,主要板貿服)以7.63%位居第3。
 《中國報》統計這20家上市公司過去10年股價發現,榜單中多家公司股價從單位數升至雙位數,更有多家公司原本只是“仙股”。
合成工業股價漲最多
 部分公司在這期間有進行企業活動如削資、資本回退、拆股、發紅股或附加股等,以10年前即2006年2月16日的經調整閉市價,來比較週三(17日)的閉市價,其中16家公司股價皆上升,漲幅最高是合成工業(HUPSENG,5024,主要板消費),高達787%!股價從14.2仙(經調整),漲至1.26令吉。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曾進行企業活動,對上一次是在2014年,將每股面值50仙股票拆成5股10仙股票,再以3送1比例派發紅股。
 至于“股息王中王”大石洋灰過去多年面值維持在1令吉,股價亦穩健攀升,近日股價亦因股息超預期一再衝高,從10年前的3.114令吉(經調整),攀升了385%至15.10令吉。
 該公司2015財年股息增至1.10令吉,全年股息回酬高達7.4%,截至2015年末季底的現金達2億4200萬令吉。
藍籌股演進史
子母牌牛奶10年漲5.8倍
高價股不是朝夕間形成,除了大石洋灰的股價從10年前的單位數升至雙位數,還有已晉升為藍籌股的健力士英格(GAB,3255,主要板消費)和子母牌牛奶(DLADY,3026,主要板消費)。
 健力士英格股價截至今年2月17日閉市報14令吉,較10年前的5.80令吉(股價皆經調整)上漲了141%。
 此外,未曾拆股的Panasonic製造(PANAMY,3719,主要板消費),10年前的股價已不低,當時2006年開市價位為9.60令吉,至同年2月16日升至10.30令吉。比較2月17日閉市價25.10令吉,漲了144%。
 另一家股價看來遙不可及的股息王子母牌牛奶,2006年2月時的股價僅7.65令吉,但同年8月攀至10令吉以上價位。
 適逢2008/09年亞洲金融風暴,該股一度跌至8令吉水平。
 但2009年5月,該股再返10令吉以上;2011年10月28日衝破20令吉,不到半年時間,該股于2012年2月29日已上探30令吉,3月開始即走高于30令吉以上。
 比較10年前的7.65令吉,子母牌牛奶截至2月17日閉市價為52令吉,共上漲了5.8倍。
健力士英格近半為消費股
股息回酬最高
在這20家股息王中,近半為消費類股,共有9家或佔45%;例如飲食業者健力士英格、合成工業、子母牌牛奶和阿波羅(APOLLO,6432,主要板消費)。
 這當中,以健力士英格股息回酬率最高,達9.1%。其余3家回酬率介于4.2%至4.6%。
 其余領域類股,依序是工業類股(5家)、貿易與服務業(4家),及2家基建股,包括數碼電訊和環城公路(LITRAK,6645,主要板基建)。
 另一方面,這20家公司過去10年的盈利、現金流和股息不斷,但受2008/09年金融風暴影響,多家公司股價仍慘遭滑鐵盧。
 例如林集靈(CSCENIC,7202,主要板消費),10年前股價約1.12令吉,但于2009年跌至30仙左右。該股截至上週三收在1.23令吉。
 宇琦科技(UCHITEC,7100,主要板工業)也在當年一度跌至74.5仙價位。該股上週三收在1.64令吉。
海鷗集團
仙股變優質股
仙股翻身成功的佼佼者之一,海鷗集團(HAIO,7668,主要板貿服)平均股息回酬率達6.25%,在2010年進行企業活動前,股價曾攀至雙位數價位。
 該公司在2010年完成拆股和紅股計劃,每股面值1令吉股票,拆成2股50仙股票,再以5送1比例派發紅股,及私下配售10%股權。同年3月15日除權前閉市價為10.40令吉。
 在調整企業活動后,海鷗集團10年前股價僅39.8仙,比2月17日閉市價2.38令吉,激增5倍!
 另外,美特工業(MAGNI,7087,主要板消費)10年前股價僅56仙,比2月17日閉市價4.35令吉,勁升6.8倍或677%;在20家股息王當中,美特工業股息回酬率5.5%,但股價漲幅僅次于合成工業(787%)。
 不同的是,美特工業未曾拆股,目前面值仍是1令吉。該公司股價是在踏入2013年才開始飆升,同年5月升至1令吉以上擺脫仙股身分后,即平步青雲穩健的往北攀升。
投資者達令股
數碼電訊頻回退現金
數碼電訊(DIGI,6947,主要板基建)誘人的高股息加上股票增值迅速,可說是許多投資者的“達令股”。根據Equitiestracker.com,該公司4個季度的股息回酬率達4.95%,是唯一進榜的電訊公司。
 該公司在2005年至2006年間,曾進行兩次大規模的削資和資本回退計劃,多年來也多次大手筆派發特別股息,登上股息王榜單可說是預料之內。
 在上述兩輪資本回退中,數碼電訊每股分別回退75仙和60仙現金,面值先從每股1令吉減至25仙,再從25仙減至10仙。
 該公司股價之后續節節攀升,在2011年宣佈拆股前,其股價已在30令吉以上。
 數碼電訊于2011年9月8日宣佈,把每股面值10仙的股票,1拆10股,變成目前每股面值1仙的股票。拆股后,其股價目前遊走在4至6令吉水平,至今最高價位是去年2月創下的6.65令吉。
 在考量一連串企業活動后,該公司10年前經調整股價僅82.5仙,比2月17日閉市價4.99令吉,飆漲了5倍。
chinapress.com | 24 Feb 2016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6

RESORTS WORLD GENTING TO SUBSTANTIALLY EXPAND AND ADD NEW FACILITIES

http://disclosure.bursamalaysia.com/FileAccess/apbursaweb/download?id=71261&name=EA_GA_ATTACHMENTS

KUALA LUMPUR, 23 February 2016 – Genting Malaysia Berhad ("GENM" or "The Group") announces that it will be significantly expanding and adding new facilities under the Genting Integrated Tourism Plan ("GITP"). This will increase the total capital investment from RM5 billion as announced earlier to an estimated RM10.38 billion.
 GITP, a major 10-year master plan launched in December 2013 for the re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orts World Genting ("RWG"), the internationally-acclaimed integrated resort, is currently being carried out in phases. It will offer an extensive and wide array of new and exciting entertainment options, unique to visitors from across the region.


The capital investment under Phase 1 of the GITP will increase from RM4 billion to RM8.11 billion. Under this phase, the first-ever world class branded Twentieth Century Fox World theme park will se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investment with more spectacular, thrilling and state-of-the-art rides than previously announced. Total invest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x World theme park is expected to exceed RM2 billion. With the engagement of some of the best talent in the Hollywood movie-industry to help in the design of the park, this is targeted to become a unique and compelling world-class theme park.

Meanwhile the indoor theme park will undergo a major transformation turning into a unique themed entertainment attraction offering a total of 18 rides from the existing nine, providing a new and enjoyable entertainment for both young and old alike.

Another attraction is the Sky Avenue which is poised to become the latest lifestyle mall at the Resort. With its unique position as a shopping destination situated 6,000 feet above sea level, it will complement the Group’s plan to achieve its vision of attracting 30 million visitors to the Resort by year 2020.

Sky Avenue will transcend the sense of being a mere shopping destination, into the realm of a unique lifestyle experience. This vibrant shopping and dining landmark covers a gross floor area of close to a million square feet. One of the attractive features of the mall is that it is designed with open air decks that form a perfect platform for cafes and al fresco dining. With a stunning view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x World and an array of restaurants, its immense dining piazza offers a relaxed and inviting ambiance that’s just perfect for al fresco dining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These exciting additions will serve to create a shopping and dining experience that will distinguish RWG from other resorts in the region.

Further complementing the Group’s expansion plans is the Genting Premium Outlets which will be operated at the mid-hill under the Genting umbrella.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will be enhanced and expanded to facilitate increase in visitation and to ease accessibility to RWG. This includes an additional 8,000 car park bays, bringing the total parking bays to about 18,000. The new high-speed cable car system will be able to carry up to twice the passenger capacity of the current system from the mid-hill to the hilltop.

The expansion plans also includ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staff accommodation to cater for an additional 7,000 new job opportunities at the Resort as well as new power sub-stations and water treatment plants to cater for future growth demands.

Phase 2 of the development which is estimated to cost over RM2 billion will see the construction of additional luxury hotels at RWG, as well as an enviable new world-class show arena with a seating capacity of up to 10,000. These developments to be undertaken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will progress in tandem with the dynamic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market demands. The Group is cognizant of the constant need to keep on adapting to the changes i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remains committed to further enhancing service and quality of guest experiences at RWG.

Meanwhil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s for GITP are progressing well. Its first offering - the new 1,300-room First World Hotel Tower 3 – has been fully operational since June 2015. Other GITP attractions and facilities are expected to be opened in stages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Once completed, the Group anticipates that the GITP would elevate RWG’s position as a major tourism attraction and the destination of choice in the region.
About Genting Malaysia
 
 
Genting Malaysia is one of the leading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corporations in the world. Listed on Bursa Malaysia with approximately RM24 billion in market capitalisation, Genting Malaysia owns and operates major properties including Resorts World Genting, Resorts World Casino New York City, Resorts World Bimini, Resorts World Birmingham and other casinos in the United Kingdom.

Resorts World Genting is a premie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resort in Malaysia. It is equipped with over 9,000 rooms spread across 6 hotels, theme parks and entertainment attractions, dining and retail outlets, international shows and business convention facilities. The Group has embarked on a 10-year master plan to reinvigorate and transform Resorts World Genting under the Genting Integrated Tourism Plan. This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first Twentieth Century Fox World theme park. Its first offering - the new 1,300-room First World Hotel Tower 3 - was fully opened in June 2015. First World Hotel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Hotel", as recognised by Guinness World Records. The other attractions and facilities under the Genting Integrated Tourism Plan are expected to be opened in stages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2016.

In Malaysia, Genting Malaysia also owns and operates Resorts World Kijal in Terengganu and Resorts World Langkawi in Langkawi.

In the United Kingdom, Genting Malaysia is one of the largest casino operators and a leading innovator in the provision of high quality customer-focused gaming. It operates 6 casinos in London and 36 casinos in the UK provinces. The Group’s latest property, Resorts World Birmingham, was opened in October 2015.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enting Malaysia operates Resorts World Casino New York City, the first and only video gaming machine facility in New York City, at the site of Aqueduct Racetrack. As a premier entertainment hub, Resorts World Casino New York City offers the ultimate gaming and 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with electronic gaming machines, shows, events and culinary delights.

In the Bahamas, the Group operates Resorts World Bimini, which features a casino, villas, other accommodations, restaurants and bars, resort amenities and the largest marina in the Bahamas.

Genting Malaysia is a member of the Genting Group, one of Asia’s leading and best-managed multinationals. The Genting Group is led by Tan Sri Lim Kok Thay, a visionary entrepreneur who has established Resorts World branded properties in Malaysia, Singapore, the Philippines, the United States, the Bahama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soon in South Korea, as well as spearheading global investments in oil palm plantations, power generation, oil & gas, property development, cruise, biotechnology and other industr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http://www.gentingmalaysia.com or contact ir.genm@genting.com.

For information on the major properties of Genting Malaysia

Resorts World Genting, visit www.rwgenting.com

Genting Casinos UK Limited, visit www.gentingcasinos.co.uk

Resorts World Casino New York City, visit www.rwnewyork.com

Resorts World Birmingham, visit www.resortsworldbirmingham.co.uk

Resorts World Bimini, visit www.rwbimini.com

Genting Malaysia - Doubling Up On GITP

Genting Malaysia surprised the market by doubling the allocation for its GITP to MYR10.4bn. While we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this would help to spur visitation interests to its flagship Genting Highland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wary of the series of delays in the proposed timeline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As such, we maintain our NEUTRAL stance with our SOPbased TP fine-tuned to MYR4.46 (from MYR4.18, 2% upside).
GITP revamped. The announced budget increase in Genting Integrated Tourism Plan (GITP) caught us by surprise, as the group assured investors during last quarter’s briefing that the capex allocation remained unchanged at MYR5bn. Management explained that the revised budget will help to expand current as well as introduce new facilities. Although details are scant at this juncture, we understand that Phase 1 of the revamped GITP will now cost MYR8bn-8.4bn. This includes the proposed 20thCentury Fox outdoor theme park (which will now cost over MYR2bn vis-à-vis MYR1bn previously), revamping of its indoor theme park, construction of new staff accommodationsand investments in new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Phase 2 of the development will cost over MYR2bn and involv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uxury hotels as well as a new show arena. While we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this would help to spur visitation interest to its flagship Genting Highlands in the long run, we are wary of the series of delays in the proposed timeline of completion. Funding,however, should not be an issue given its current net gearing of 0.01x and annual operating cash flow of over MYR2bn-MYR2.5bn.
Potential hike in gaming taxes. There has been speculation that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could soon re-visit a potential hike in gaming taxes to help boost the nation’s coffers. We estimate that every 1% hike in casino tax could potentially erode Genting Malaysia’s earnings by 2.5-3%. Risks. Key risks include fluctuations in luck factor, prolonged losses at Resorts World Bimini and a potential hike in casino taxes.


Maintain NEUTRAL. We make no major changes to our earnings forecasts. We fine-tune our TP to MYR4.46 (from MYR4.18) as we updated our SOP components to reflect its latest net cash balance as well as the market value of its 17.8% stake in Genting Hong Kong (678 HK, NR) . Given the limited upside, we maintain our NEUTRAL call.










DCF valuation. We assume an annual capex allocation of MYR2bn for FY16F-18F (from MYR850m-MYR1.5bn previously) before tapering off to MYR1.0bn-1.5bn pa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as the group looks to fully roll out the revised Phase 1 of its GITP over the next two to three years. We peg a terminal growth rate of 1.5% (from 1.0%) as visitation interest could be rejuvenated in the long run upon the progressive opening of its new gaming and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under the GITP. We also re-jigged our WACC to 8.3% (from 8.7%), taking into account higher debt weightage to fund for its revised MYR10.4bn GITP. In deriving our TP of MYR4.46, we have also imputed its latest net cash position and effective stake of 17.8% in Genting Hong Kong (678 HK, NR).





何謂負利率?

利率向來是正的,例如利率為3%,就是說把錢借出去,能夠賺取3%的利息。現在有負利率這回事,乍聽起來是把錢借給人家,還要倒貼人家利息。其實事實並不是這麼一回事,負利率和我們老百姓沒有直接關係,和銀行則有直接的關係。

負利率此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日本中央銀行實行了多年的零利率政策以來,仍舊無法提振經濟,於是突然再把利率調低至負0.1%,從2月19日開始實施,希望銀行會增加發放貸款數額,商家擴大投資,民間增加消費,經濟因而得以提振,脫離經濟長期低迷不振的狀況。

其實這些年來,已經有歐洲國家實行了負利率的貨幣政策。首先是歐洲國家(非歐盟國家)如瑞典在2009年和丹麥在2012年率先實行了負利率的貨幣政策,目的是阻止外國熱錢湧入,搞亂國內金融市場。然後2014年6月歐盟的歐洲中央銀行也宣佈,將最低利率下降至負0.3%,只是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熱烈的關注。歐盟經濟因為債務問題被搞得焦頭爛額,實行負利率政策的目的和日本的一樣,是試圖提振經濟,擺脫經年的經濟困境。不同的是歐洲央行將隔夜存款利率調降至負值,而日本則是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降至負值,不過,這兩種利率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

商業銀行向來都有存款在中央銀行,這些存款主要是中央銀行規定的最低存款準備金,不過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往往超過中央銀行所規定的數額,因為如果利率是正的,商業銀行的這些超額存款能夠賺到一些利息。如今實行負利率,商業銀行除了在中央銀行存有規定的最低存款準備金外,如果還有餘額,則必須倒貼利息給中央銀行。

實行負利率政策,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就不會有超額的存款,換句話說,就是中央銀行不鼓勵商業銀行有超額存款,而是鼓勵商業銀行將這些超額的存款也放貸給企業和個人,讓他們去投資或消費,增加市場需求,以便達到提振經濟的目標。

另一方面,負利率不是指商業銀行如果向中央銀行借貸,中央銀行還要貼錢給他們,這是不必要的,但是卻未必是不可能發生的。政府經常提供津貼給民間的經濟活動,這和貸款給企業或個人,在利息上給於補貼的做法是一樣的。

由此可以看出,負利率是用在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存款上,這樣就會倒逼商業銀行增加貸款給企業或個人。存戶把錢存在商業銀行,最低的利率為零,不可能為負,若為負利率,則沒有人會存款在銀行,因為還要倒貼利息給銀行,是任何人也不願意的。

最近網上流傳一段《施凌學會》關於負利率的三分鐘視頻,裡頭有一段是錯誤的。它提到實施負利率時,存戶存款在商業銀行不僅沒有得到利息,反而要被罰息,因此會把存款提出,這段論述是錯誤的,因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銀行的營業依賴客戶的存款極大,沒有客戶的存款,銀行就不可能做借貸生意,銀行如果對客戶實行負利率,就吸收不到客戶的任何存款,那銀行就只能關門大吉了。其實,負利率只能實施在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商業銀行是絕對不會對老百姓實行負利率的。

負利率以前不是沒有,只是不以負利率的名稱出現。忘了是哪一年在香港,金融市場處處謠傳,香港將放棄聯繫匯率制度,換句話說,港元不再掛鉤美元,市場估計港元脫鉤後將會升值,因此引來無限的美元流入香港,給港元帶來無限的混亂。因為香港是個國際金融中心,不能禁止美元熱錢的流入,香港金融管理局(即香港的中央銀行)於是宣佈,存在香港銀行的這些熱錢,不但不能享受任何利息,而且還要倒貼存款管理費。這其實是負利率的一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負利率還有一種不同的意思,這個負利率指的是實質利率是負的,而我們上面談的是名譽利率是負的。名譽利率等於實質利率加上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如果通貨膨脹率大於名譽利率,那實質利率便為負值。例如1973至1974年發生石油危機,原油一桶漲至45美元的高位,導致世界經濟陷入滯漲的困境,不但經濟低迷,且通貨膨脹率高企,當時名譽利率為3%,而通貨膨脹率則高達雙位數,因此實質利率便為負值,簡稱負利率時代。這種負利率後來也經常發生,尤其是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時候。

(星洲日報/百思莫解‧作者:陳定遠‧南方大學學院企業與管理學院教授)

Friday, February 19, 2016

索羅斯黑歷史全复盤:曾做空各大主要貨幣 戰績4勝1負

原標題:索羅斯們是金融危機的黑武士

近日,諾亞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教授夏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寫專欄文章分析索羅斯五次大的“做空戰”(美元、日元、英鎊、東南亞、香港)。戰績4勝1負,除了在香港做空失敗,巨額虧損以外,其他幾次“做空戰”都成功了。以下為全文:

2014年開始進入升值通道,而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韓元、俄羅斯盧布等新興市場貨幣連同日元、歐元貶值。在2015年全球經濟復甦乏力、貿易量和商品價格持續下降、美聯儲加息和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2016年至今全球股市大跌。

近期,媒體在不斷炒作1997-1998年亞洲金融[0.00%]危機重現的話題,港幣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 也在時隔多年後再一次遭受質疑。在這個敏感的時候,年近86歲的喬治·索羅斯高調發聲,表明做多美債,做空美股和亞洲貨幣。對他和其他賣空者的批評之聲此 起彼伏,在此背景下,本文標題似乎是多此一舉,索羅斯大發危機財的“黑武士”形像已經昭然若揭、板上釘釘。然而,我在《尋找金融危機的引爆點》一文中,挖 掘出幾次危機的觸發轉折點和引爆點,指出對沖基金在危機中起到主導性破壞作用的觀點沒有足夠說服力。

實際上,為資本市場空頭辯護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之前的文章多數從理論出發講空頭的行為促進高估的資產價格回歸價值,有利於資源配置和提升市場效率。本文換一個角度,把對沖基金放到整個市場的大背景下看看它們在危機中的影響力。

第一次:做空美元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索羅斯第一次做空的貨幣是美元。之前他主要的投資標的是股票和債券,依靠的是自創的“反射理論”。其核心是講資產的價值很難確定,反而會被交易價格“反”過來所影響(傳統理論認為價格由 價值決定)。如果價格被不合理抬高,就會誤導其他人認為價值提升,這樣就會產生“價格-價值”之間的“正反饋”螺旋作用,從而形成資產泡沫,但終究會破 滅。

1984年開始,索羅斯發現美 國在80年代的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的同時,美元卻沒有依照傳統理論預測的那樣貶值,反而因為投機資金湧入而不斷升值。他認為美元終將貶值,於是開始等待。他 寫投資分析日記的好習慣幫他把下注時間定在1985年8月16日,他旗下的量子基金買入總值7.6億美元的日元、德國馬克和英鎊。三週後,美元繼續升值, 基金虧損2000萬美元。 9月22日,美英德法日達成“廣場協議”,核心是協調行動推動美元貶值以解決美國居高不下的貿易赤字問題。隨后索羅斯不斷加倉日 元和馬克並開始直接做空美元。四個月後,基金淨值上漲35%,盈利2.3億美元,而全年的淨回報則接近120%,創下量子基金的記錄(見圖1)。索羅斯把 功勞歸於日記,兩年後以《金融煉金術》的書名將其出版,此時美元已貶值了約40%。

量子基金和標普指數表現

第二次:做空日元和日股

索羅斯近年來為公眾熟悉的另外一筆成功交易是在日本實施量化寬鬆後,他的家族辦公室在2012年底到2013年初通過做空日元獲利10億美元,同時還做多日本股票,並且在隨後的時間持續這筆多空交易(加上其他的投資,2013年盈利55億美元)。但這次和80年代做空美元一樣,並沒有什麼批評索羅斯的聲音。也許大家認為這是政府主動推動的貨幣貶值,而他只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如果對沖基金可以加速實現政府正確的目標,那倒可以稱得上“白武士”了。

第三次:做空英鎊

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1992年9月16日,英格蘭銀行在面對宏觀對沖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賣空英鎊,而又缺乏足夠外匯儲備捍衛的情況下不得不貶值。這也使得索羅斯以“擊垮英格蘭銀行的人”成為歐美家喻戶曉的“英雄”或者“惡魔”。事 緣歐洲匯率體系規定各成員國有責任使本國貨幣匯率的波動穩定在一定範圍之內。兩德統一之後,德國為緩解通貨膨脹壓力而提升利率,給包括英國、意大利、西班 牙、葡萄牙等為刺激經濟增長而實行低利率的國家造成了很大壓力。英鎊和里拉對德國馬克貶值,逐漸逼近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

9月16日 上午,英國政府決定將利率由10%提升至15%,但無力緩解英鎊下跌之勢。當天晚上,英國決定退出歐洲匯率體系,意大利和西班牙緊隨其後讓本國貨幣自由浮 動。此前,索羅斯以“直撲勁動脈”​​向具體操盤的朱肯米勒下令,將做空英鎊和意大利里拉的頭寸由15億美元加槓桿升級至100億美元,最終獲利約10億美元(當時美國大銀行全年外匯交易利潤通常為3億美元)。接下來,愛爾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貨幣相繼貶值。 1993年8月,歐洲匯率體係正式結束。

英鎊貶值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3年組織了專家對事件進行調查,發現參與投資/投機到歐洲貨幣波動率收窄的單向資金流動高達3000億美元,一旦發現匯率體系維持不住就會反轉交易。國際清算銀行發現在1992年初危機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英鎊的每日交易量就達到620億美元。

而1992年包括量子基金在內的9大宏觀對沖基金(以管理超過10億美元來定義“大”,大基金掌握的資金可以占到整個行業的80-90%)旗下的資金總規模為158億美元,做空英鎊的資金達到117億美元,相對於其他參與賣出英鎊交易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跨國公司的資金總量和每日交易量來說,宏觀對沖基金的空頭頭寸並不大(不過相對於英國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言,對沖基金的頭寸則顯得頗大)。此外,採取趨勢策略的大對沖 基金在9月是虧損。加上一些更細緻的數據分析後,專家們總結認為,對沖基金沒有參與英鎊危機最初的反轉交易,即使沒有對沖基金,英鎊的貶值也無法避免。

第四次:做空東南亞貨幣

批評索羅斯的聲音在1992年出現,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後達到頂峰。 1997年7月開始,泰銖、馬來西亞林吉特、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韓元大幅度貶值,亞洲大部分國家股票市場暴跌,引發經濟衰退、企業破產、銀行倒閉、房地產貶值、失業率上升、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

《商 業周刊》在當年8月報導幾家宏觀對沖基金在泰銖7月貶值23%時​​獲利巨大,例如量子基金一個月就賺了11.4%。朱肯米勒9月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承 認做空泰銖和馬來西亞林吉特。一時間,索羅斯和他的同行們成為亞洲的“公敵”和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公開稱索羅斯們為“全球經濟的強盜”,他說“我們這些國家花了40多年建設經濟,但是索羅斯這群笨蛋卻把一切都摧毀了”,並建議將沒有貿易支撐的貨幣交易列為非法(這些話聽上去是否很耳熟?)。

索羅斯毫不示弱反駁到,“馬哈蒂爾對我的指控是錯誤的,他要找一隻替罪羊掩蓋他自己的經濟失誤……他自己才是對馬來西亞經濟最大 的威脅”。特別地,索羅斯提到,他直到危機開始前兩個月才賣出林吉特,而之前一直在買入。非常有意思的是,2006年馬哈蒂爾和索羅斯見面,這一次他說不 再認為索羅斯應該為亞洲金融危機負責。

量子基金與美股相關性頗高

為 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圖3顯示量子基金與標普500指數的相關性高達0.64,而與泰銖匯率的的相關性只有0.16。換言之,量子基金7月份11.4%的回 報很大程度來自美股交易,當月標普指數上漲了8%。索羅斯1998年出版的《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書裡指出,量子基金在1997年初賣出泰銖和林吉特的遠期合同,在7月爆發後並沒有再做空而是轉為買入,因為擔心馬哈蒂爾會實施資本管制(實際一年後才實施)。

研究進一步發現,上述相關性差異在當時28家大的對沖基金里普遍存在,只有4家回報與泰銖匯率相關性更高,同樣與林吉特、印尼盾和韓元匯率相關性高的基金更少甚至不存在。圖3還顯示量子基 金在1997年10月淨值大幅減少主要源於10月27日美股大跌,起因是有謠言稱香港將放棄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當時道指下跌7.2%觸發兩級熔斷暫停交 易,而沒有熔斷機制的香港則在27和28日分別下跌了6%和14%。而索羅斯的合夥人維克多·尼德爾霍夫之前一直壓注美股不可能單日大幅度下跌而遭受巨額 損失。



對沖基金頭寸
圖 4顯示在泰銖貶值23%的7月,12家大對沖基金的泰銖頭寸淨值為正。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這些基金做空亞洲貨幣的頭寸並不高。 11-12月做多印尼盾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量子基金,因為索羅斯認為印尼盾已過度貶值而買入,沒想到IMF的救助方案遇到印尼政府的阻擾,印尼盾在12月大跌44%。索羅斯損失8億 美元,超過了他此前做空泰銖和林吉特而獲利的7億美元。此外,韓元貶值從11月才開始,但當時對沖基金並沒有明顯的頭寸。

韓國學者研究發現,外國投資者並未在韓元貶值期間起到破壞性作用,相反韓國的散戶反而應該負主要責任。索羅斯沒有參與做空韓元,他在1998年1月訪問韓國受到金大中總統的熱情歡迎,在批評了IMF的救助方案後,索羅斯提供了他的解決辦法,並表示如果可以做到,量子基金願意投資韓國,這也會吸引其他國外資本。接下來十天裡,韓國股市上漲了25%。
即 使在6月的空頭頭寸達到50多億美元,從兩個方面也可以看出規模並不算大。首先,這12家基金在1997年底的資產總規模大約為340億美元,即使把6月 開始的空頭頭寸累積起來也遠遠低於資產總規模。其次,更重要的是,圖5清楚地顯示出資金在危機發生前受到“東亞經濟奇蹟”吸引持續流入,但在1997年從 五個受災嚴重的國家大量流出。與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跨國公司、傳統型基金等機構的資金流動量來比,對沖基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我在《尋找金融危機的引爆點》一文裡已經說明,東亞經濟的轉折點來自90年代中期人民幣和 日元的貶值造成東亞國家出口下降,以及美國利率的上升帶動美元走強。當一些國家經常賬戶出現逆差,韓國多家大型銀行倒閉,流入東亞經濟並投資/投機於房地 產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熱錢開始流出並引發債務危機。東亞國家貨幣大多實施的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開始承受壓力。泰銖率先在1997年5月開始被拋售,引 爆點是日本商業銀行從泰國撤回貸款。原來,受困於本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日本商業銀行,先是向泰國等亞洲國家放貸(利差交易),但後來為了提前應對國際清算銀行將於1998年實施的資本充足率規定而從泰國撤資(泰國從境外流入的資本有一半來自於日本),這又直接促使其他的投資機構效仿。對沖基金並非危機中“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領頭羊,而是跟在這些大機構後面,其發展過 程和1992年歐洲匯率危機幾乎一樣。即使說對沖基金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這根稻草所需要負擔的責任並不比其他稻草更多。
圖6

以 上提到的觀點和數據主要來自兩位傑出華裔學者William Fung和David Hsieh的研究。在他們之前,IMF的研究員和耶魯大學的教授都給出了相似的結論。圖6顯示前十大的貨幣基金在亞洲一籃子貨幣上的頭寸在1997年和前 幾年相比並無異常,而且與匯率變化相關性很低。 Fung和Hsieh還研究了1987年10月美國股災,1993-1994年全球​​債市波動,1994年墨 西哥比索危機,同樣沒有找到對沖基金起了顯著破壞性的證據。至於2000年互聯網科技網泡沫,量子基金因虧損而改組,和索羅斯多年並肩作戰的老虎基金創始 人朱利安·羅伯特森因虧損和撤資關閉基金。

不過這些學術研究畢竟傳播範圍極小,認為做空者是黑武士的觀點仍然廣泛存在。吉姆·查諾斯,綽 號“華爾街最大的熊”,以賣空虛高估值的股票聞名。他在2000年底研究了能源公司安然後,開始在其股票90美元的高位做空,並一直呼籲其他投資者跟進。此前,安然連續六年被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的企業,查諾斯的行為被認為是“反美”,人們從聖經裡面尋找暗示賣空行為不當的語句來譴責他。查諾斯不為所動繼續加 倉賣空,等到2001年底安然偽造會計賬目的醜聞曝光,股票跌至6美分宣布破產時,大家才發現到查諾斯其實是股市的白武士。

同樣,在 2007-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做空與房地產掛鉤的抵押債券以及其衍生品而獲利巨大的幾家對沖基金(包括索羅斯基金)並沒有被媒體所指責為罪魁禍 首。事件過去不久,相信大家還能記得危機的開始和蔓延。最近上映的電影《大空頭》(港譯《沽註一擲》)雖然把主角放在做空盈利的幾個對沖基金經理身上,但 我相信影片結束時認為他們應該為危機負責的觀眾極少。幾年下來,研究人員和政府官員列舉出一系列導致大危機的責任者和政策錯誤,但對沖基 金並不在其中。美國眾議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在2008年11月13日專門召開了對沖基金在金融危機中影響的聽證會。會議召集了五位基金經理:索羅斯、 吉姆·西蒙斯、約翰·保爾森、菲利普·法爾科尼、肯尼斯·格里芬。他們在危機中有盈有虧,一致的看法是政府監管部門和傳統金融機構都需要為危機負責,比如 西蒙斯認為債券評級機構把豬耳朵當絲質皮包來賣是危機最大的責任人。他們還一致同意應該適度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增強對沖基金行業的透明度。

有 意思的是,聽證會上索羅斯對對沖基金業發出了批評和警告,他認為對沖基金采用的槓桿過高,接下來幾年資產管理規模會下降75%。但這兩點都不盡準確,對沖 基金業里個別策略(固定收益套利)的槓桿高達10-30倍,但行業平均的槓桿只有2-3倍。而傳統的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金融業的平均槓桿通常為 10-40倍(見圖7)。至於第二點預測更過於悲觀,對沖基金業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經從2008年的1.4萬億美元持續增長到目前接近3萬億美元。
這 次聽證會之前,委員會已經收到幾位教授的專家報告。雖然有觀點認為對沖基金業的擴張增加了系統性風險,但從規模來看,他們的危害性遠遠比不上傳統金融機 構。特別是,對沖基金並非危機之源,沒有推動房地產抵押債券和衍生品市場的膨脹,沒有給問題債券給出高評級,沒有像傳統銀行和影子銀行那樣借短貸長,截止到2008年9月全球金融機構資產減計7600億美元中,只有7.8%來自對沖基金和非銀行機構。最重要的是,對沖基金虧損後從來不向政府要求拿納稅人的 金錢去補償。

第五次:做空香港貨幣和股市,但失敗了!

敏銳的讀者也許發現,前面沒有提1998年對沖基金做空香港貨幣和股票市場。的確,由於對沖基金最終鎩羽而歸,學者對這段歷史的研究似乎不夠深入。我也不掌握當時不同類型投資者投入做空的資金規模。但有一點需要提醒,許多媒體在歡呼香港和中國政府在捍衛聯繫匯率制出奇謀而凱旋時,卻忽視掉一個事實——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導致石油下跌對於俄羅斯經濟造成重大打擊。 1998年8月17日,處於危機中的俄羅斯突然宣布盧布貶值、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引髮美國和歐洲股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導致對沖基金巨額虧損是他們無法在香港繼續做空的​​重要原因。

之前,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都因為看好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經濟改革和民主化進程而買入俄羅斯一些流動性很差的企業資產和看似回報非常高​​的債券,卻在危機中分別損失20億和6億美元。索羅斯在明知盧布會貶值卻沒有做空,他說“我對於自己幫助俄羅斯走向開放社會的努力並不後悔。儘管沒有成功,但至少我努力了”。

雖 然研究不足,我們還是可以從側面看出政府管理者對對沖基金看法的轉變。 1998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認為對沖基金的交易應該被限制。 1999年,新加 坡金管局的高管張瑞蓮表示,銀行自營交易部門對市場的破壞力超過對沖基金,為什麼這些銀行卻備受尊重? 2001年,新的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表示希望香港成為 亞洲對沖基金的中心。 2011年,索羅斯訪問香港大學獲得隆重接待。

2016年以來,做空人民幣遇阻的基金把重心轉向香港的匯市和股市。目前來看,與媒體的各種炒作相比,香港金管局的應對方式更加成熟冷靜。由於對沖基金受到的監管較少,信息披露不足,要想全面地評論和判斷並非易事,對沖基金研究在金融學術界自2005年才逐步獲得重視。

本 文目的並非為對沖基金做辯護,而是就我所知糾正一些媒體和輿論常見說法的不當之處。如果說索羅斯們是金融危機的黑武士,那麼其他機構起的破壞性作用也不應 該被忽視。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也很正常,比如在1994年寫下“東亞奇蹟的迷思”而被廣泛認為預言了東亞金融危機的保羅·克魯格曼就認為,索羅斯們應該為危 機負責。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詳細介紹宏觀對沖基金的書《富可敵國》(More Money Than God)或者索羅斯本人的著作。索羅斯多次表示過他寧願做一個哲學家而不是金融家,更願意做一個扭曲經濟政策的提醒者,而不是利用政策的錯誤去賺錢。

不 過,世人更相信他是一個關心文化和政治價值的強盜資本家,而非一個宣言開放社會價值的智者。的確,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主要方式賺大錢,一是靠發明和創造新 產品,改進和提升現有生產、流通和消費體系的效率,二是去利用他人,特別是政府的錯誤而牟利。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這兩種方式在幫助一些人的同時,也會 對另外一些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短期巨大的衝擊或破壞。但是,以長遠的視角去看,人類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這個被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特稱為“創 造性毀滅”的過程。

(作者係諾亞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研究總監,香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