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9, 2016

日本到底强大到什么地步?让人窒息!

谈起日本,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没落的发达国家”,或者“经济停止发展”的印象,可是,日本真的举步维艰了吗?
一起来看一篇文章,看看闷声发大财的日本,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一、日本在创新领域


 
先来个总体概况:
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汤森路透》 发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汤森路透还是国家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伙伴,可见其权威性。
 
全球创新企业TOP100 :
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

 
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
从这几年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创新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日本其实早就抛弃已经沦为低端制造业的家电之类产业,转变为全力投入BtoB,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生物,新能源,物联网,机器人,高科技硬件,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等新兴领域。
 
新技术领域,美日两国瓜分了全球80%……
 
 

 

 
《Economist》发表2015国家创新质量(Innovation Quality)报告,日本位列世界第三。
创新质量的意思,就是你的创新到底有没有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
 
 
麦肯锡2013发布研究报告,罗列了有望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12大新兴颠覆技术——
未来12大新兴技术分别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
 
对,目前日本就是全力投入上面这十二个方面,而且百分之90已经做到了世界前三。
 
某些科研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比如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资源再利用,能源存储、机器人等。
 
目前的日本是蓄力期,等到发力期,其技术储备有机会让日本在下个100年又领先一步。日本是个务实主义国家,面子什么的都是小事,对于日本韬光养晦才是真谛

 
 

 二、日本在技术领域


 
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4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一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
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四是日本的专利授权率竟然高达80%,可见其专利申请的质量。
 
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
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
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
 
 

 
未来大数据时代的关键——云计算,2014年10月起由日本富士通、NEC、NTT、KDDI等联合设计开发的云计算安全规则将成为云网络服务的全球安全标准。

 
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组织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BSA-美国商业软件联盟)连续第2年将日本评为云计算技术与云应用环境的世界第一国。
 
下图是BSA通过对各国云计算技术综合评分后的考核报告。
云计算技术越发达越接近绿色(good),
反之则越接近红色(problematic),
 
而最终能获得深绿色资格的只有日本一家。

 

 

 
我们经常听说中国互联网技术很强大,甚至把云计算能力也归类到了互联网技术里,那么,走在国内云计算领域最前排的阿里云是怎么说的呢?

 
看阿里云官方介绍——
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和法国分列第一至第五——在云计算领域,日本稳坐世界第一。
 
 
关于新技术,再举两个例子。
 
1、日本安川电机推出的一款生物医疗机器人。估计不出30年,这就是日本各行各业的样子——
 
 
2、发那科的自动化生产线,这个已经是8年前的东西,现在更先进了。
最近看网友惊叹特斯拉高度自动化电动车生产线——但很少有人知道,特斯拉只不过是买的丰田的二手生产线:


 
 

 三、日本在次世代计算机领域


在未来计算机领域,量子计算机是当今世界一大研究课题。
 
速度最高是现有计算机的1亿倍(10的8次方),而量子计算机的多项基础技术源于日本, D-Wave量子计算机是由当时在日本NEC研究所任职的蔡兆申和中村泰信,于1999年在全世界率先实现的。
 
而它的基础是源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西森秀稔和门胁正史教授提倡的“量子退火”理论。

 
今后,能和日本在量子计算机领域展开激烈竞争的只有一个国家,美国。
 
 
 
 
 
如果以上部分已经让各位惊到了,我推荐把这篇文章看完,这样可以粗略了解下日本。
 
美,日,欧盟,这个顺序不是随便叫的。
 
 
 

 四、你看不见的日本创新能力


 
看到有人说日本创新缺失,你看不到,只是因为别人玩得更隐晦了。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苹果,高通等等,如果没有日本的高精度设备,配件,解决方案,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不信?
 
举个例子:
这几年不管是VLSI Research,英特尔最佳供应商里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连iphone里1000多项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来自日本)。
 
 
 
还不信?
接着看。
 
日本有11家企业获得英特尔PQS奖。
全球任何企业要获得英特尔PQS奖,都需要在成本及质量方面获得80%以上的分数,并在改进计划方面也获得80%以上的分数才能获奖。
 
日本再次刷榜——
 
 
这个星球上日本的技术已经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
那么,这些技术,对日本有什么帮助呢?能赚钱?
 
当然能赚钱——
 
 
科技评选的权重指标:专利净收入=专利盈余(专利收入-专利支出)
日本专利盈余世界第二,且年年在上涨——
 
 
这样的一个资源匮乏的,土地面积稀少,原材料几乎都要进口的国家为什么能维持GDP世界前三半个多世纪?
想想也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我国要限制稀土出口日本?
因为稀土是许多高科技材料不可缺少的元素——但能玩转稀土这个点石成金的东西的国家,这个星球上只有2个,美国和日本。
 
日本这些技术哪来的?
强大的科研能力!

 
如何看出日本拥有强大科研能力?
看白人搞的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就知道了。
 
2000年之后一直到2016年,也就是今年,日本每年至少拿一个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二。
 
 
 

 五、日本的经济


 
谈到日本经济,先看看下面这则新闻——
 
日本蝉联世界最大海外净资产国,这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日本在海外还有一个超级日本。
 
日本资源匮乏,所以日本必须在海外寻求资源,到目前为止,日本海外的资源面积已经达到本土的10倍——矿山,石油这些基础原料就是资源面积!
 
 
日本GDP停滞的原因,资本,技术,工厂不断向外转移,现在中国,英国,美国等等国家的GDP包括了日本的公司创造的GDP,但却不算在日本的GDP统计之中。
 
日本已经在全球布好了局,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中高端,几乎由美,日霸占。日本6大财团,每一个堪比一个小型国家。
日本才是属于我国说的:装弱小,闷声发大财。
 
日本为了实现战后经济扩张的目的,一直坚持长期为企业减税的政策,鼓励国内资本输出。到2015年日本的海外资产已经接近10万亿美元,是国内GDP的两倍,是中国GDP的80%。
 
 
 
下面的视屏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要开拓海外?
为什么要隐藏实力?
以及美日当年的贸易摩擦是原因。
 
看完你就知道,日本这个国家有多恐怖了。
 
视频:《CCTV深度国际:日本,危险的潜实力》

 
 
以下为部分视频截图,不想看视频的朋友,可以直接看截图——


 
 

结语


 
正如视频里的日本问题专家所称的那样——
日本恐怕不是我们,仅仅从表面上能看到的日本,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从表象的背后观察这个国家;而只能从一些经济的数据上去简单的评判日本。
 
并不能仅仅靠GDP(国内生产总值)就能判断日本经济的好坏,以及日本国力的强弱,我们要知道,除了GDP之外,还有一个GNP(国民生产总值),如果用GNP来计算日本的经济的话,它的规模要比现在庞大太多。
 
无论我们要把日本作为竞争对手,还是不共戴天的仇敌,都需要明确的清楚,日本究竟靠什么立国?日本究竟强在哪里?
如果我们依然沉浸在“日本没落”、“日本衰退”的幻觉中,那么,只会令我们和真实的日本的差距更加巨大。

Thursday, October 13, 2016

Ekovest-moneytising future

BY selling a 40% stake in Konsortium Lebuhraya Utara-Timur (KL) Sdn Bhd (Kesturi) to the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EPF), Ekovest Bhd is expected to receive RM1.13 billion cash.
A sum of RM921 million will be paid upon completion of the sale. When the certificate of practical completion for the Duta-Ulu Klang Expressway (DUKE) Phase 2 is issued, the EPF will pay another RM60 million. The remaining RM149 million is subject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re-agreed targeted returns in the event of certain exit scenarios.
In short, RM981 million will go into Ekovest’s coffers soon.
In an earlier interview with The Edge, Ekovest managing director Datuk Seri Lim Keng Cheng revealed that some of the proceeds would be set aside for a special dividend to reward shareholders. He, however, stopped short of specifying the quantum.
Ekovest’s borrowings stood at RM2.19 billion as at June 30, with a net gearing of 1.67 times.
UOB Kay Hian analyst Ridhwan Effendy says in a research note that the disposal helps unlock the value of a vital urban traffic dispersal system. He  points out that transaction amount implicitly values the expressway at RM2.82 billion, compared with Ekovest’s market capitalisation of just RM1.69 billion.
Tan Sri Lim Kang Hoo is the single largest shareholder of Ekovest with a 32.38% stake, followed by Datuk Haris Onn Hussein, the brother of Defence Minister Datuk Seri Hishammuddin Hussein, with 13.84% via Kota Jayasama Sdn Bhd.
Assuming that the proceeds will be used proportionately for the repayment of debt, reinvestment and payment of the special dividend, one-third of RM981 million, or RM327 million, would be for the latter.
With his 32.38% stake, Kang Hoo would stand to receive RM105.88 million in dividends,  and Haris, RM45.3 million.
Kang Hoo has been in the news quite often since he clinched a deal with 1Malaysia Development Bhd to take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ndar Malaysia in Kuala Lumpur.
The tycoon owns Credence Resources Sdn Bhd, which holds a 60% stake in Iskandar Waterfront Holdings Sdn Bhd (IWH). IWH has formed a joint venture with China Railway Group Ltd to acquire a 60% stake in Bandar Malaysia Sdn Bhd for RM7.41 billion, which will be paid in several tranches.
Kesturi is the concession holder of DUKE. In August 2004, the company obtained the 34-year concession, which commenced in August 2005. In December 2012, Kesturi entered into a supplementary concession agreement (SCA)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saw its concession period for DUKE and DUKE Phase 2 extended to 54 years, commencing from August 2005. The concession period could be extended for a further 10 years,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SCA.
Ekovest, meanwhile, has been granted a 53½-year concession to build, operate and transfer the 50km Setiawangsa-Pantai Expressway (SPE) (formerly known as DUKE Phase 3). However, Kesturi does not own DUKE 3.
The deal has been met with criticism. Among the questions raised is why the 30% stake in Kesturi was not offered to the EPF when Malaysian Resources Corp Bhd sold its equity interest to Ekovest for RM760 million in 2014.
Some quarters are questioning the rationale of the sale and valuation. It probably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 divestment will help Ekovest unlock asset value while remaining in control of the toll highway.
A source familiar with the deal explains that the provident fund’s investment mandate does not allow it to buy greenfield projects. “Back then, DUKE was considered a greenfield project.”
The future earnings of DUKE are understood to be attractive. The projections have convinced institutional funds to subscribe to its RM2.3 billion Islamic medium-term bonds issued in 2013.
DUKE Phase 1 is expected to see traffic volume growth of 10% in 2017, 5% in 2018 and 2% from 2019 onwards until 2059. For DUKE Phase 2, traffic volume is projected to grow at a high 35% in 2018 before moderating to 10% in 2019, 7% in 2020 and 5% from 2021 to 2028. From 2029 onwards, the projections assume 30 years of stable growth of 2%.
A source from the EPF discloses that the provident fund is expecting a low teens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from the investment.
“It looks like a fair deal with the amount of capex spent on DUKE Phase 2. The actual traffic volume has also narrowed closer to the traffic projection and even surpassed it since 2014. Based on my conservative 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 the value should be about right,” a credit analyst with a local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 says.
However, the traffic volume projections may have failed to conside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While Malaysians are known to prefer driving cars, the government is spending about RM40 billion to upgrade infrastructure for public transport, ranging from buses, mass rapid transit and light rail transit.
With the billions to be spent on this sector, one cannot help but wonder if it will impact the toll road operators.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public transport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to expressways, the credit analyst adds that the authorities has envisioned Greater Kuala Lumpur needing at least 10 new highways in the near future — an indication that most KL folk will continue to choose to drive.

Sunday, October 9, 2016

標基如何管理自己的錢?(二)

標的老友巴菲特曾稱,1%的財產已經夠他和家人生活所需,持有更多財產並不能讓我們更快樂、更幸福。自2008年退出微軟日常經營管理的標基稱:「我們決定把95%的財富捐贈給基金會,希望以最能夠產生正面影響的方法回饋社會。」Bill不僅捐出財富,也捐出了時間與精力。

2010年,標基夫婦和巴菲特共同發起了the Giving Pledge,以促成世界各地的10億美元富豪加入慈善捐贈的隊伍。The Giving Pledge邀請全球最富有人士在生前或在遺囑中捐出一半以上的財富給公益慈善事業,以幫助解決社會面臨的緊急重大問題。該計畫並不要求物件資助某些特定機構(如Gates Foundation),而是以能夠激勵自己並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方法捐贈財富。



目前來自16個國家的15510億美元富豪及家族參與該計畫。南非華裔富豪陳頌雄(Patrick Soon-Shiong)、Facebook Zuckerberg夫婦、Tesla Elon MuskeBay Jeff SkollIntel Gordon Moore)、沙特王子Alwaleed、蒙牛創始人牛根生都參與其中。

基金會的運營通過兩個互相獨立的結構實現: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Trust。這兩個實體均為慈善信託形式的免稅私人基金會,基金會負責「花錢」(慈善事業運營、資助慈善專案),信託基金則負責「賺錢」(標基夫婦與巴菲特捐贈本金的投資管理)。信託受託人為標基夫婦,受益人為基金會。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總共為基金會貢獻了396億美元。

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基金會總共擁有404億美元的淨資產。為維持基金會地位,基金會每年必須捐贈其全部資產的5%。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基金會總計在慈善事業上投入了367億美元。

標基前後一共捐贈近300億美元給基金會那麼在捐贈如此多財富之後,標基如何還能擁有數百億美元的身家?他又如何管理如此龐大的財富?這背後,其Family Office家族辦公室Cascade的貢獻功不可沒。



20142月,標基夫婦在西雅圖家中舉行晚宴。邀請函上對來賓們的著裝要求是:粉紅色或者白金色。在宴會上,標基舉杯對一位特別嘉賓致以敬意,坐在他旁邊的Michael Larson,後者對粉色情有獨鍾。

根據《WSJ2014年的一篇報導,Bill在晚宴上對40餘名賓客指出,Larson擁有他的完全信任與信心。正因有了他,老婆和我才能自由追尋我們讓世界變得更健康、更美好的理想,晚上才能睡得安心。

Michael Larson究竟是何許人物?能夠讓標基給予如此高的評價?

標基如何管理自己的錢?

微軟在PC及手機市場都使不給力後,股價節節下跌,到2013股價一度慘跌到23.67美元,市值面臨二千億美元大關保衛戰,那時市場都冷眼面對微軟;不過後來微軟找來喬寶寶同鄉Satya NadellaCEO,忍痛放棄手機業務,重組Windows部門,然後將重心投入雲端市場,讓微軟得到重生,今年第二季微軟雲端部門營收達67億美元,成長7%

微軟善用過去銷售傳統軟體時建立的客戶關係,成功將現有客戶移轉到雲端服務,今年第二季線上版的Office 365營收成長59%,今年第二季微軟營收3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7.1%,但EPS 0.39美元,已比去年同期EPS為負0.4美元大為改善,微軟去年EPS2.25美元,PE已拉升到27.52倍,股價這一波創下五十七美元的新高。從咖哩人接任CEO以來,微軟市值成長一倍多,這是老將再翻身的新典範。

2016年再次蟬聯Forbes世界首富的Bill Gates,可謂富可敵國,能與其並駕齊驅的企業家、金融家屈指可數。根據Bloomberg 2016819日的最新資料,Bill的個人財富達到了9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其數額相當於美國GDP0.5%,超越了世界上162個國家及地區的GDP

Bill Gates 1995年便晉身世界首富,但是世人對其財富管理機制卻至今所知不詳。為何他能夠多年保持世界首富地位?

沒有多少人知道,微軟股票如今僅佔其財富的1/8,而標基不僅是Four Seasons持股45%的控股股東之一,還手握加拿大國家鐵路、CaterpillarWalmartFedex等公司的大量股票,並在加州、伊利諾州等地擁有至少10萬英畝農田。


其低調隱蔽的Family OfficeCascade Investment瀑布投資的發展及運營精髓。1986年微軟上市時,蓋茨99%的財富集中於微軟股票。此後,標基一邊有紀律地減持微軟,一邊摸索建立個人財富管理體系。1994年,他聘請Michael Larson掌舵家族FOCascade投資由此成立。

標基減持微軟股票所得的現金,注入The Gates FoundationCascade,由投資理念與巴菲特相似的Michael Larson負責管理。Michael將其分散投資於股票、債券、私人股權、另類投資等金融資產和鐵路、酒店、房地產等實物資產,以優化財富結構,降低風險。

在瀑布投資的打理下,過去30年,標基身家翻了近290倍,基金會所擁有的捐贈資金規模也無人能及。家族辦公室扮演了家族財富和慈善的管理中樞角色,標基通過微軟公司創造財富,通過FO管理財富,再通過基金會捐贈財富,成為富而有道的全球典範。

所以他有咁多時間睇書,Ray Dalio一叫就幫手做善事。

然而,讓世人記住的並不只有他的巨額財富,也不僅在於其引領的全球資訊技術革命,更有標基對公益事業的開創性成就。他成立的全球最大私人慈善基金會,2015年擁有404億美元的捐贈資金,在慈善事業上的貢獻和影響力無人能及。

我們先來計算他個人資產負債表,看看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財富之謎。

現金類:1986年微軟上市時,Bill Gates擁有其44.8%的股份,這佔據他總財富的99%;此後其每個季度減持800-2000萬股,30年來累計減持股票約525億美元,2003-2015年分紅獲得76億美元,兩者相加現金總收入大約為601億美元。如果僅以捐贈給基金會的資金作為現金總支出進行粗略估計,其現金支出大約為300億美元。收入減支出,剩餘現金資產的規模大約是301億美元。

權益類:主要是微軟股票,2016819日蓋茨持有微軟公司1.9億股,以當日收市價每股57.62美元計算,其持有的微軟股票價值約為110億美元。

兩者相加,其測算淨資產也不過就是411億美元。而根據Bloomberg 2016819日資料,Bill Gates的實際淨資產為900億美元,其間的差額高達489億美元。

實際淨資產與測算淨資產之間近500億美元的差額從何而來?世界首富的財富究竟是如何構成的?他如何管理高達900億美元的財富?


1994-2015年間,減持微軟股票和分紅總計帶來600多億美元現金,標基全部交予FO管理,並將其中部分捐贈給基金會。因此,有效地保持低調是家族辦公室要做到的第一件事。在美國以Cascade為名的公司不下十數家,從而有效地進行了掩飾,但與此同時,這也使外人對其的深入研究困難重重。

Tuesday, September 27, 2016

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資產配置@Myron Scholes

FROM:\
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資產配置@Myron Scholes
主講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yron Scholes

為慶祝全球用戶超過1M,兼且獲香港証監發牌,特別邀請了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史丹福教授,著名經濟學家Myron Scholes過來講課(Sorry, not open to public) Scholes都有份攪了名震天下的LTCM,是海歸那班Traders一定聽過佢老人家。當年在盤房捱過日子的,誰未學過Black-Scholes pricing model他所研究的著名的pricing model期權定價公式,已成為金融機構涉及金融新產品的思想方法。



在當前金融環境下,人民幣處於貶值週期,美元開始加息,海外投資是資產增值的必然選擇。如何給資產做最優的配置,在增加收益的同時,分散風險?

FDT
財富管家邀請與大家分享全球最前沿的投資理念。以下是當日重點:

從全新角度看投資回報。
原來所有的投資人看投資回報,都看平均回報率。就是說,看每年回報的平均數。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投資成敗的標準之一,投資者更應該關注投資那麼長時間總的財富積累。就是看投資10年、20年總回報,最終的資產增加了多少,這就是所謂的複合回報。

平均回報和逐年複合回報,有什麼區別?
我們來做一道數學題,假設你做投資兩年,第一年你賺了200%,但是第二年卻全輸光了,這時候你投資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是多少呢?

按照公式來計算,你的平均回報為(200% - 100%/2=50%,但實際帳戶卻是全輸光了。


平均回報的問題在這裡,不能真正反應你財富的變化。所以一定要看複合回報,看最後給你的財富增值是多少。

是什麼影響了你的最終財富?
真實投資世界,瞬息萬變,盈虧隨時在變。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注意分佈的中間值,平均投資回報率,就不是很完整。最終決定投資回報是暴漲暴跌這類極端事件,在我的理論中叫做「尾部事件」,也叫尾巴。

尾巴分為兩類,一類是壞的事件,類似黑天鵝、20156月中國股市的大跌等。另一類是好的事件,即一些利好消息之後的大幅上漲。



關注大的事件,大的尾部事件對你的長期投資回報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小心壞尾巴
如圖所示,壞的尾巴就像是淺灘上的一個坑,一不當心就會讓人中招。因為壞尾巴帶來的虧損,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更長的時間才能填補回來。
所以說,如果充分利用好這些尾巴,就可以產生別人無法達到的超額回報。

如何抓住好尾巴,丟掉壞尾巴?從理論上講,回報有三個方式。

α回報,你比別人都做得好,你比別人技高一籌,都是很多開放基金做的事情。
Ω回報,在PE市場,你買不動產,這些市場會產生高額回報。
β回報,投資整個大市場,會帶來總體回報。

大家過去都在競爭如何提高平均回報,現在好的投資是減少風險,把尾部變得越來越小,防止極端事件的發生。

當壞事發生時,通常是所有市場都跌了,沒有對沖的機會。因此對一個基金經理來說,資產分佈比選股眼光更重要。怎麼分配資產在不同的類別是比較重要的環節,因為資產分佈決定了整個回報的90%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基金的創始人Ray Dalio用他的大局觀來判斷資產分佈。關於Ray的舊文,Click Here


我的做法是,通過期權市場的一些資訊,得到一些關於尾部事件可能發生的資訊,用於避免負面的尾部事件,爭取抓住正面的尾部事件。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長期的複合回報。

通過市場資料去預測尾巴在哪裡
通過期權定價的資訊,去估測兩個尾部有多大,多挑一些上漲可能性大的資產。這個模型放在海外市場更加準確和適用,因為海外的期權市場更加健全。國外有4000多種財產類別的期權價格,這些價格足夠推導未來資產尾部分佈的預測。
估測兩個尾部走勢
做資產優化的配置
我分析尾部關聯度,通過不同資產的搭配,減少整個投資流程到最好的組合收益的風險。我建議,不要把資產放在尾部關聯度強的地方,而是放在尾部關聯度弱的地方,避免跌的時候一跌俱跌。

用未來預測未來
將期權定價的理論用於實際投資策略的制定,最大的優勢在於用未來預測未來。

期權價格本來就是反應市場對於產品預期的好壞。我的模型中用一小部分歷史資料,更大的部分用市場上價格——期權價格來匯出未來波動率的預期值,能夠更好的預測波動率的預測。

最後,我還想再次強調尾巴最重要,我要做的不是去買賣期權價格,而是用我的知識用期權價格去預測未來的可能性,並及時調整資產配置,降低風險,提高收益。

Myron Scholes教授經過10多年的不斷實驗,將其期權定價的學術成果運用到實際投資中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FDT財富管家Myron Scholes教授和他的基金團隊——駿利資產管理公司在國內唯一的合作夥伴,希望通過FDT的平臺讓更多的投資者瞭解國際最前沿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產品,安全、穩健地啟動資產海外配置。而對於暫時沒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的使用者,FDT操盤手是不錯的學習交易平臺。隨著FDT財富管家、FDT操盤手的逐漸完善,FDT構建金融生態的願景將逐步實現。

如果只是普通証券買賣,一號牌四號牌沒有什麼増值,我們自己都不主力push證券買賣,這只是「自助」服務的一種。但如果需要別的服務如外地地產投資,另類投資(國外對沖基金,私募基金),成立信託(特別是有美國家人受益人)和大額人壽保險之類的服務,就有其入位之處,現在App裡面有兩個基金 特別是海外熱門華人的房地產基海外房地産有兩類:經基金或direct. 專投Student housing theme的基金。也有在倫敦找大額項目給客戶投


私募基金通常都是closed end (在五月已經closed for subscriptions) 我們通常一年做四個不同theme的私募基金。之前另一個是和銀行一起集資做高息aircraft financing,中東客戶很喜歡高息基金,也可以考慮它

Historical Returns by Asset Class Over the Last Decade

Historical Returns by Asset Class Over the Last Decade

One Reason a Brexit Makes Sense

Economic authorities and pundits have been vocal about the potential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 Brexit.
The Bank of England said a “Leave” vote would increase unemployment, stoke inflation, slow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pt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to delay spending. The results would be recessionary.
The IMF warned that leaving the EU would cause “severe regional and global damage” for years to come.
The main argument here is that a lack of access to the single market will hurt the UK economy, and this could prove to be very true in time.

Market, Schmarket

While keeping economic ties to the single market is an important point to consider, the UK also gains a distinct advantage from maintaining a further distance from parts of the EU ecosystem.
Why? Because parts of Europe are still an economic mess, and things aren’t getting better. Just look to the recent banking mess in Italy and non-performing loans (NPLs) as an example.
Historical NPLs (Data from IMF)
Historical NPLs according to IMF
Italian banks are currently being crushed by €360 billion in non-performing loans.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Banking Authority, they make up 16.9% of all lending as of March 2016, and are unlikely to be paid in full. As a result, bank stock prices in Italy have plummeted.
Banc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Italy’s third-largest bank by assets, is now trading for €0.31, which is a mere 15% of its 52-week highs at €2.04. UniCredit, the country’s largest bank with just under €1 trillion in assets, is trading at one-third of what it was worth a year ago.
To help solve the disaster, the ECB’s Mario Draghi is now backing a public bailout of Italy’s banking sector.

Outside of Italy

Portugal has a similar banking crisis brewing. Non-performing loans have mounted to 18.5%, and Prime Minister Antonio Costa is also publicly looking for a solution to help Portuguese banks.
Even Germany, which is typically rock-solid, has its own banking issues. As we covered a couple of weeks ago, the country’s largest bank, Deutsche Bank, has seen its value collapse as it has been engulfed by scandals, record losses, missed stress tests, and poor planning.
While access to markets is important for the UK, keeping a distance from flailing European banks also seems like it could be a wise choice in the long run as well.

Friday, September 2, 2016

JohnMaudlin:負息橫行橫行經濟失真

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見的經濟環境,有懷疑?看看這個數字:12.6萬億美元。這是在目前負息環境下交易中的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總面值。沒錯,負息債券也有人在買賣,非常奇怪,但的確正在發生。 

交易員和投資者沒有瘋掉,他們不過是盡量在愈來

愈非理性的世界中作出最理智的決定。當眼前所有選擇都很糟糕,無論選哪個,結果都不會好。 

負利率合理嗎?可能吧,如果現金變得無人想要,又或者有人希望現金變得無人想要,促使更多人願意冒險投資(至少部分央行官員有這種心思)。然而,消費者和企業實際上存起更多錢,即使利率甚低,甚至處于負水平。 

另一方面,現金沒落與網絡盛行同時發生並非湊巧,現在可以從網上免費得到的知識,在70年代要花費很多錢,因此,在現代科技環境下,即使沒有央行操控,利率可能也會很低,但只可以猜測,無法透過實驗得知,就像央行官員一樣,只可估計新措施的效果,沒有實際證據支持。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負息政策對經濟構成的6個負面影響。 

1.無法刺激經濟 
美國聯儲局相信低息能夠刺激內需,但過去8年的經驗證明這是錯的,經濟增長最多只可說是溫和,更糟糕的是,需求非但沒有反彈,反而因為儲蓄增加和消費減少而變得更弱。 

理由其實很簡單,如果你是靠利息維持生活的退休人士,在低息或負息環境下,要得到收入,就要冒險投資長期債券、垃圾債券和優先股等資產,想得到更多緩沖,唯一的方法是減少不必要的開銷。企業和消費者一樣在囤積現金。蘋果、微軟這些美國大科企就算不是為了避稅,也會選擇在海外存放大量資金,一來他們要控制開支,二來現在可投資的項目很少,于是那些錢就放在一旁,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2.違背凱恩斯理論 
聯儲局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放水是對的,但之後多年保持極低利率的做法就說不過去,因為這既傷害存戶,也沒有刺激增長,就連聯儲局趨之若鶩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說過,利率必須反映現實,局內人才那麼多,竟然沒有人覺得不妥,實在是個謎。 

凱恩斯指出,作出借貸的人需要收取足夠的利息,才能抵消稅務及承擔風險的相關開支,零息做不到,負息更加不可能。利率是有底線的,而且肯定在零水平以上,愈是接近零,刺激經濟的作用就愈低,低至某個水平就會開始產生不良效果。 

19世紀著名英國經濟學者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其著作《倫巴第街:貨幣市場概說》(Lombard Street: A description of the money market)中提到,作為「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英倫銀行應該在有需要時大量放貸,但要收取溢價利息以及優質抵押品。然而,現代央行只跟從了大量放貸這個原則,聯儲局在2008年更是反其道而行,無限制地放水,基本上是免費借貸,而且幾乎沒有收取任何抵押品,銀行當然像螞蟻見蜜糖一樣沖過去,要他們放手也很難。 

3.政策癱瘓 
要怎樣矯正這個錯誤,又不至于令金融市場動蕩是個難題。標普500指數目前的回報率是2%左右,但股市風險高是眾所周知的事,如果投資國債或存錢到銀行能夠賺取同等甚至更高的回報,誰也不願冒這個險。 

加息雖然可以增加存戶的利息收入,但如果利率突然正常化,股市將會受挫,而聯儲局現在最不想做的,就是傷害股市。既然聯儲局不願動手,美國就只可以原地踏步,期望有一天情況會自己改變。這一天是會到來的,但筆者認為那不會是令人開心的改變,因為到時聯儲局官員可能需要采取更不尋常的貨幣政策。 

4.無聲扼殺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的盈利依靠合理的長期投資回報,然而在低息環境下,他們愈來愈難維持回報承諾,一些規模比銀行更大的歐洲保險公司最慘,監管規例強迫他們投資長期政府債券,但現在很多都是負息,試問投資負回報的資產怎麼可能賺錢? 

至于銀行,負息肯定造成打擊,但暫時還沒有出現極端情況,部分銀行開始采取行動保護自己,例如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上周說,可能向部分企業客戶的存款收息,有些德國銀行已經這樣做,也有銀行采取裁員、關閉分行等削減開支措施。 

5.扭曲市場訊號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承諾「不惜一切」振興歐羅區經濟,然後推出負息政策和買債計劃等非傳統措施,央行的幹預和偏好也逐漸顯現。 

《華爾街日報》上周報道,歐央行繞過公開市場直接買入兩家西班牙公司的債券,而且不打算告訴任何人,背後原因不得而知,但反映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已經找不到可買的東西。 

有美國公司的歐洲分支利用這個機會,發行一些可讓歐央行購買的債券,從企業角度來說完全合理,問題是這樣做會扭曲市場信息,導致其他玩家做出不良的投資決定。正如下【圖】所示,符合歐央行購買資格的企業債券表現明顯較好,而且有愈來愈好的趨勢: 

到底這是因為這些債券本身比較優質,還是受到隨時可能停止的歐央行購買計劃影響,實在無法得知,歐洲債券投資者也沒有清晰的數據讓他們可以作出最好的決定,部分肯定會選擇離場,從而令歐央行「獨買」的情況更加嚴重,也正好與當局的原意背道而馳。 

6.打壓退休人士 
將此放到最後,是因為筆者認為,這是零息、負息、量寬等非傳統貨幣政策最令人氣憤的地方──央行因為自己的武斷而犯錯,卻要一般人來承擔後果。 

筆者很少引用自己的文章,但2月那篇〈救市拖累 零風險退休成絕唱〉部分關于退休保障的內容實在值得回顧一下: 

無論閣下還是替閣下管理積蓄的巨型退休基金,都無法賺取足夠的無風險收入,確保你能過舒適的退休生活。 

何解?因為這是貨幣政策掌舵人的旨意,退休人士及他們的退休金都成為犧牲品,只為「完成大我」。據這些充滿憐憫之心的掌舵人所知,日後要快快樂樂地退休,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經濟增長;他們認為,沒有寬松貨幣環境,就不能孕育經濟增長。因此,他們幾年前把息口減至零,滿以為不久就能再度加息,讓大家的退休大計重拾正軌之余,又毋須威脅到日後經濟增長。增長引擎將再次啟動,一切又會恢複正常。 

神機妙算原來不過如此,在刺激經濟的戰事中,你我只是可以犧牲的無名小卒,曆經槍林彈雨驚魂未定,眼前所見, 經濟戰場幻化成零息平原及負息幽谷。 

筆者下周將與大家探討低利率和寬松政策造成的「傷亡」,以及這種「傷亡」與經濟複蘇不慍不火之間的關系。其實美國經濟有沒有寬松貨幣政策也會複蘇,聯儲局這些年來的低息政策反而扭曲了複蘇過程,令那些一生勤奮工作,並嘗試為退休作出合理安排的人遭殃。

Macquire: Gold should be $2,000/oz

Earlier this week, analysts at Deutsche Bank published research claiming that gold should be trading at $1,700 an ounce, due balance sheet expansion at central banks. Not to be outdone, Australian bank Macquarie has come out with an even more optimistic forecast for the price of the yellow metal.
Silver Mining vs. Gold Mining: The Dynamics Explained
According to Macquarie’s commodities research team, gold should be trading at $2,000/oz. The team argues that with all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uncertainty stalking the markets, the price of gold should be around 53% higher than it is today.

Why isn’t gold worth $2,000/oz?

Why isn’t  the metal worth $2,000/oz? Macquarie has three theories.
Firstly, the bank’s analysts take a page out of the S&P 500 CEO’s handbook and blame the strong dollar. Just as S&P 500 companies have been blaming the strong dollar for weak earnings for the past 24 months, Macquarie points out that if measured in other currencies the price of gold is much closer to its 2011 peak.
Investment Slows, Soft Summer ‘Risks $1300’ But Bond Defaults ‘Will Spike’
For example, in sterling terms, the price of gold is around £1,000/oz at the time of writing compared to the 2011 peak of £1180/oz. Meanwhile, gold priced in South African rand is trading more than 33% above its 2011 high of ZAR 15,000 at ZAR 19,157. That said, this rally has more to do with a weak rand and South Africa’s economic troubles. Since 2011 the rand has lost a tremendous amount of value, up from 7.1 to the dollar in 2011 to 14.6 today as devaluation that will have wiped out almost all of your gold gains.